什麼是質子治療?它和光子治療(X光治療)差別是什麼?
相較於一般常見的光子治療,世界上僅有少數的放射治療中心可以利用質子進行癌症治療。光子治療最大的缺點為「剎不住車」,當X光對腫瘤造成傷害後,它仍會穿透腫瘤並對腫瘤後方的正常組織造成傷害。即便現代的放射治療技術已大幅增加放射治療的準確度,這些治療區域外的無謂放射暴露,仍是光子治療無法避免的原罪。
和光子治療不同,質子治療具有「布拉格峰」之物理特性。當質子進入身體後,就如同深水炸彈,當射束進入到體內一定深度時才會將能量一次釋放,而在腫瘤後方的正常組織便不會有額外的放射暴露,進而減少放射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當副作用減少,最直接的便是病人生活品質的提升。
質子治療最常被提及的問題,便是它的療效有沒有比光子治療更好,這問題其實相當複雜。就最粗糙的說法,兩者的殺傷力相差不多,對於腫瘤控制率光子和質子應當沒有差別。但值得注意的是,當質子治療減少了正常組織所受到的傷害,我們便有機會在同樣程度的副作用下,進一步地提高治療的強度。換言之,質子治療打開了一些過去我們所無法治療的癌症大門,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局部晚期的肝癌。
但質子治療並非完全沒有缺點的萬靈丹,利用光子與質子進行同樣的治療,其難度宛如騎自行車比上開砂石車。和光子不同,質子為帶電且具質量之粒子,因此質子治療需要配合昂貴且精密的設備才可進行治療。這帶來了質子治療的第一個、可能也是最明顯的問題-高昂的治療費用。除了經濟問題外,質子治療對於腫瘤位置與深度的敏感性,也考驗著醫師與放射師們對於器官移動、對位精準度的了解與要求,這帶來了質子治療的第二個問題,治療時間相對光子治療更長。因此對於無法久躺、生命徵象不穩定的病患,質子治療便不是適合的治療選項。
總地來說,質子治療是相當富潛力的放射治療選項,但如何選擇正確的病人並設計最適當的治療計畫來治療,便考驗著醫師、物理師、放射師們的學識與經驗。
連結至:永慶尖端醫療園區 - 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
適用癌症介紹

許多根治性高的腫瘤,藉由質子治療(或合併手術、化療)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癒率和低副作用,以下圖來說,有顏色的地方代表組織接受到放射劑量,從紅色到藍色代表由高到低的放射劑量,從下方三個癌症部位比較可以知道,質子治療除了能給予腫瘤部位高劑量殺死癌細胞,更能避免多餘的放射劑量影響到周遭正常組織,所以採用質子治療的圖示上清楚看到,腫瘤旁邊的正常組織接受到少量或甚至完全沒有接受到放射劑量。除了改善治療期間與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外,亦能降低因為放射治療在正常組織所造成的「中低劑量」而產生次發性腫瘤的風險。

腦部腫瘤
減少正常腦部組織接受的放射劑量,進而降低放射治療對於腦部的傷害;比如減少對於記憶功能及內分泌功能的影響,進而提升病患治療後的生活品質。
● 適用病情:(1) 無法切除乾淨的腫瘤 (2) 對於不適合手術且需放射手術者之較大之動靜脈血管瘤、聽神經瘤、腦下垂體瘤等
頭頸部腫癌
質子治療用於鼻咽與口腔,可使口腔、下咽及食道降低或甚至無放射量,降低放射治療對於口腔黏膜及喉嚨的傷害,可降低疼痛、口乾的副作用;減少舌頭味蕾的傷害而保留味覺;減少放置灌食管的需要等。治療其他頭頸部腫瘤則可改善無病灶側之口乾、舌破、喉痛、聽障、牙齒脫落、牙關緊閉、脖子纖微化、吞嚥困難等許多後遺症,提高病患的生活品質。
食道癌
減少心臟及肺臟接受的放射劑量,減少心肺功能的影響,及降低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後進行手術的副作用。
肺癌
減少正常肺部組織、心臟及食道接受的放射劑量,降低放射對於心肺功能的影響,減少肺臟組織的纖維化,降低進食吞嚥疼痛。改善化學治療合併傳統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如食道炎引起之吞嚥異物感及火燒心與肺炎引起之咳嗽 、呼吸困難易喘等症狀。
● 適用病情:第一期到第三期
● 不適用病情:(1) 瀰漫性腫瘤 (2) 大於三處及多處轉移
乳癌
病人在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一般以輕微皮膚炎之紅、腫、破皮為主,此在質子治療亦會發生。使用質子治療好處在於減少心臟、肺臟及對側乳房接受的放射劑量,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減少對於肺臟功能的影響,以及降低對側乳房產生次發性腫瘤的風險。因心臟在胸腔左側近乳房下方,最近報告顯示病人接受左乳癌傳統放療後,長期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因此質子治療可大幅降低心肌梗塞的機會。
● 適用病情:(1) 內側或下胸壁腫瘤 (2) 心臟解剖構造在傳統治療下受到較高的放射線暴露 (3) 雙側乳房皆已重建過,內部有永久植入物 (4) 已有內乳淋巴結癌細胞轉移 (5) 心肺功能差等病史 (6) 年紀較輕的病患,欲避免肺部及對側乳房的輻射暴露
● 不適用病情:已擴散到全身的癌細胞
肝癌
質子治療能給予肝臟腫瘤很高的放射劑量,所以可達到非常好的局部控制率。並減少放射線對肝功能的影響,及降低腸胃道的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 、肝功能異常、腹水、甚或死亡之機會。
● 適用病情:(1) 病患不適於或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 (2) 對於小5公分腫瘤控制率為90-95% (3) 5-10公分控制率85% (4) 大於10公分控制率45% (5) 手術後復發或射頻燒灼、栓塞失敗之病灶 (6) 無法以手術或其他方式控制的單一腫瘤 (7) 肝內小腫瘤已被控制但仍有殘餘單顆腫瘤
● 不適用病情:(1) 瀰漫性腫瘤 (2) 同時存在多發性大腫瘤 (3) 遠側轉移 (4) 腫瘤貼近胃腸(需評估)
胰臟癌
減少肝臟、腎臟及腸胃道接受的放射劑量,減少放射線對於肝功能的影響,減少腎臟功能的影響,及降低腸胃道的副作用。此外,胰臟癌的治療常需合併化學治療,採用質子治療,讓大部份的肝、腎、小腸及胃等器官於治療時可以幾乎沒有放射劑量,能明顯降低病患治療時的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一改過往胰臟癌病人常因合併化學治療及傳統放射治療照射到肝、腸、胃造成的嚴重腸胃不適、噁心、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甚或中止治療等。
● 適用病情:(1) 無法手術且未遠側轉移 (2) 手術後具高風險局部復發率 (3) 手術前合併放化療以增加可切除率的病患
● 不適用病情:(1) 廣泛淋巴轉移 (2) 已遠側轉移
婦科腫癌
減少小腸、大腸及卵巢接受的放射劑量,降低腹瀉等大小腸的副作用,及減少放射對於內分泌功能的影響。
兒童腫瘤
由於小孩子們快速的生長發育,身體對放射劑量造成副作用較為敏感,質子治療能夠大幅降低散射的中低放射劑量,減少對於小孩子成長發育的影響,對孩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且能降低次發性腫瘤的發生機率。例如小兒腦瘤治療,質子治療優點在於腫瘤後方的正常組織完全沒有殘餘劑量,可減少次發腫瘤和對病童智力及發育不利的影響。
各種癌症之應用
- 質子放射治療簡介 Read More
- 質子放射手術 Read More
- 肺癌 Read More
- 乳癌 Read More
- 肝癌 Read More
- 攝護腺癌 Read More
- 兒童腫瘤 Read More
質子治療的特性
質子治療設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且昂貴醫療設備之一,而設施與病患數目正快速增加中。質子相較於X光治療的優異處在於質子射束在生物體內,可以經由控制能量高低,使其在特定深度釋出大量的能量,而在穿越的路徑上只釋放出較少能量,並在腫瘤之後的區域完全沒有輻射量,此特性即為知名的布拉格尖峰。經由這些特性,質子射線除能精準打擊癌細胞外,亦降低正常組織輻射劑量及副作用,已逐漸成為某些腫瘤之有效且較佳的放射療法。例如經臨床研究已證實可提升顱底腫瘤、肝癌、早期肺癌等治療成功率,而可降低如小兒腫瘤、頭頸癌等病患副作用之發生。
.jpg)
.png)
質子治療的潛在優點
- 減少正常組織的劑量
- 降低治療相關副作用,提升病患治療後生活品質
- 降低因輻射所引起次發性腫瘤的風險
- 增加治療劑量以提高治癒率
光子治療新技術 - 標靶真光刀 (True Beam)
真光(trueBEAM)放射治療機,效能提升八倍,誤差小於1毫米。
真光(trueBEAM)放射治療機除了提供傳統的6及10 MV高能光子射束外,更嶄新的具備6及10 MV-FFF(Flattening Filter Free)高強度模式,最高的輸出劑量率可以達到每分鐘2400 MU,相較於一般模式的每分鐘600 MU,或已拆除的Siemens Primus的每分鐘300 MU,效能提升了數倍,病人治療所需的時間也有機會大幅的縮短。此外,trueBEAM的機械動作及射束控制的精密度也是目前所有加速器治療設備最高的,近8頓重的治療臂,旋轉一圈中心軸的差異僅有約直徑0.6 mm。然而,8倍於舊機的劑量率代表原作業場所的輻射屏蔽規劃需要審慎的重新評估,以確保工作人員及病人的輻射安全。同時,高精密的機械裝置與高準確度的數位控制系統,更需要詳盡的品質驗證程序,以發揮該設備應有的高水準表現。

真光放射治療機足以執行最高精密度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或放射手術,在品質驗證的部分,由醫學物理科的醫學物理師們依據接收測試的標準作業流程,依序驗證包括各原件的機械運動準確性、輸出射束的能量與劑量分佈正確性及各操作功能的有效性等項目作完整的測試。整體而言,trueBEAM的機械動作的準確性差異< 1 mm。射束能量的準確性差異< 0.5%。此種等級的精密度,已足以執行精密度要求最高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或放射手術(SRT / SRS)或立體定位軀體放射治療(SBRT)。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IGRT)
臨床上為考慮病人每次擺位可能的誤差以及呼吸造成內部器官移動的因素,醫師往往需要保守性的增加腫瘤治療的安全範圍,因而造成較多的正常組織的照射。因此利用影像導引技術所提供高解析度X光二維影像或是三維的影像,在每次治療前依據病人骨骼或內部標記的X光定位影像來實施治療位置的修正,可以減少治療位置上的誤差並縮小腫瘤治療的安全範圍。由於影像導引技術協助放射線能更精準的照射於腫瘤內,不但可以增加腫瘤的劑量並同時能減少正常組織的照射,如此才能增加腫瘤控制率並降低正常組織的副作用。
直線加速器附加之X光影像導引定位系統,可以提供二維影像 或三維錐狀射束電腦斷層影像(Cone beam CT),並透過影像融合技術作精準的影像定位與治療位置之修正,使用影像導引定位技術所需花費之時間平均約為5~10分鐘。
.png)
呼吸調控放射治療 (Respiratory Gating Radiotherapy)
呼吸調控放射治療技術應用於因呼吸因素產生移動的腫瘤治療,例如:肺癌、肝癌。本院直線加速器引進同步定位管理系統(Real-time position management system),經由放置於病人體表外紅外線反射標記盒,追蹤治療中病患的呼吸起伏來預測內部腫瘤位移之趨勢,並同時作為控制直線加速器放射線開與關的依據,以確保治療體內移動腫瘤之準確性。另外,配置大孔徑四度空間電腦斷層模擬攝影機(Big bore CT with 4DCT capability),可觀察記錄腫瘤隨著呼吸起伏的運動軌跡,並提供直線加速器呼吸調控治療的參考。

深呼吸閉氣放射治療 (Deep inspiration breath hold radiotherapy)
深呼吸閉氣放射治療技術可以應用於乳癌或是肺癌的病人,為呼吸調控放射治療的一種。其目的為將肺部體積變大並將心臟與治療區域分開,更進一步減少器官的移動。病患需能夠藉由視訊眼鏡的顯示來調節其呼吸模式以進行深呼吸閉氣放射治療。
速鋒刀 – Edge
本中心最新機種——Edge具有高精準度與整合式機器智慧技術。Edge能夠完成高順形的劑量分佈、六個自由度的位移調整,以及迅速的準確度檢查,讓放射治療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除了一般放射治療之外,亦是放射手術的重要武器。
參考資料:Varian

體表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Vision RT
乃利用即時追蹤病患的身體3D表面的技術,來確保在擺位或是在治療當中病患的動作所造成的不準,是目前走在潮流尖端且快速成長的技術之一。即時追蹤表面的技術,能夠加速擺位上的流程並改善擺位的精準度。並且也因為能隨時偵測表面,所以即使在減少模具(immobilization)的負擔之下,亦能確保病患位於正確治療位置上。目前此系統已經應用於許多腫瘤的放射治療,包含乳癌、腦瘤及頭頸癌…等。

從質子中心2015/11/04開幕以來,總計有 3,239 位病人接受質子治療,其中肝癌治療為最大宗疾病,達總體的四分之一人數(圖一)。
其他主要治療的腫瘤依序為:頭頸癌(含鼻咽癌)、腦部腫瘤、乳癌、肺癌及胰臟癌
▼ 2015/11~2022/06 總計 3,768 位病人接受治療腫瘤部位統計
.jpg)
於2015年底至2021年底間,肝癌病人中有接受完整的質子治療人數為200人,第一年局部控制率高達94.3%,第二年局部控制率也高達90.4%,後續病人幾乎無局部腫瘤復發,第一年的總體存活率為76.2%。在質子精準的治療下(圖二),病人的疾病得到非常好的控制。因為肝癌常出現多發性病灶,雖然局部控制率高達九成以上,但六成的病人會在未照射處長出新腫瘤。因此,肝癌病患並非只須接受單一治療,我們亦與多科醫師合作,以團隊合作方式提供病人完善治療。
▼ 左圖為質子事前治療計劃圖,右圖為治療結束後四個月追蹤影像,相比較兩圖後可發現治療相當精準。

截至2019年一月底,鼻咽癌病人中接受完整的質子治療人數為94人,兩年局部控制率高達95.4%,但依然有2位病人產生了遠處轉移。在本院的回溯性研究中發現,接受質子治療的病患大幅度的下降了放射治療造成的副作用,與傳統光子治療相比,質子治療降低口腔破皮程度,降低鼻胃管放置,改善進食狀況及體重維持;病人營養維持較好,也同時降低了化學治療造成的白血球及淋巴球不足等副作用,所以質子病人也較能完成全程放射及化學治療,應可以增加鼻咽癌治癒率。
射束形成系統 (beam delivery system)
質子治療機本身具備兩種的治療技術,依據腫瘤治療的個別需求提供筆尖式掃描技術 (Pencil beam scanning) 及擾動式技術 (Wobbling) 的選擇。
擾動式技術 (Wobbling)
原理是利用質子窄射束經過二個軸向X,Y的磁 場及散射薄片,以一定半徑旋轉擴展為較大範圍的寬射束,之後經過山 形濾器(Ridge Filter)縱軸擴展為SOBP,最後經過補償器(Compensator) 及準直儀(Collimator)順形後抵達人體。
另一方法可以減少這些不必要的正常組織劑量,即是利用漸層堆疊法 (Layer Stacking)搭配可改變照野大小的多葉式準直儀(MLC),就可以構 成如圖的劑量分布圖,可以發現橘色區塊正常組織的劑量大幅減少, 這也是我們質子中心所使用的先進技術。因為迴旋加速器出來的能量是 固定的(230MeV),所以透過能量選擇器(ESS)可改變抵達治療部位的能量 大小,不同的能量抵達腫瘤的深度皆不同,因此可以透過調節機制將腫 瘤分為等厚度的若干層,由最深的那一層開始治療起,逐步往淺部堆疊, 同時搭配多葉式準直儀即可盡量達成腫瘤3D順形的目標。
.png)
筆尖式掃描技術 (Pencil beam scanning)
原理是利用質子窄射束經過二 個軸向X,Y的磁場,直接以掃描之方式將劑量分佈在照野內。因為該技術 可以藉由控制照野內每一點的劑量權重達到"強度調控質子治療(IMPT)" 的目標,此先進技術將是質子治療最佳化的計畫並必成為未來質子治療 發展的趨勢。
.png)
病患定位系統 (patient position system)
數位影像攝影定位系統: 為確保病患質子治療位置之準確性,因此每間質子治療室均配置數位影 像攝影導引系統,該系統取像模式可分為三種: 數位X光攝影模式、透 視攝影模式以及電腦斷層掃描攝影模式。
A. 數位X光攝影模式可同時拍攝兩張互為正交的二維影像,作為治療位 置比對的資料。
B. 透視攝影模式可看到病灶處因呼吸等因素所造成的動態位移,並結合 質子設備進行呼吸調控治療。
C. 電腦斷層掃描模式可以比對電腦治療計畫系統模擬影像,以確保治療 位置的準確性。
X光攝影定位系統
.png)
數位X光攝影模式
.png)
機器手臂治療床 (Robotic Couch)
經由數位影像攝影定位系統決定病患在治療床上之正確擺設位置 後,該資料立即傳送至機器手臂治療床執行六度空間的位移。機器手臂治 療床是結合工業界電腦機械手臂及放射治療床發展出來特殊功能之床, 機器手臂治療床共有6個驅動馬達,可以沿著六個軸向移動及旋轉,其精 確度可以達到0.01毫米。它除了可以測量病人的體重( 最大承重量為200 公斤) ,還可藉由量測出體重來補償因為重量造成的傾斜,是目前放射 治療設備 最先進也是最精準的治療床。
.png)
質子治療和重離子治療有甚麼不一樣
大家常聽到的X射線治療、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其實都是放射線治療,只是放射線的型態不同,以下就用簡表比較各種射線治療的不同之處。
項目
|
傳統放射線治療
|
粒子射線治療
|
光子治療(X-射線)
|
質子治療
|
重離子治療
|
治療設備
|
直線加速器、銳速刀、電腦刀、螺旋刀、伽瑪刀
|
質子治療設備
|
重離子治療設備
|
適應症
|
一般癌症治療
|
一般癌症治療(靠在一側腫瘤特別合適)
|
肝、肺、顱底、黑色素瘤等。一般癌症治療尚需更多臨床研究
|
射線特點
|
使用最普遍,但放射劑量不如質子、重離子集中,周遭器官劑量高
|
進入腫瘤後才釋放能量,對周遭器官傷害少,但殺傷力僅稍高於一般放射線
|
進入腫瘤後才釋放能量,對周遭器官傷害少。但殺傷力遠高於一般放射線與質子。有造成腫瘤所在器官破壞之虞
|
生物效應*
|
一般(=1)
|
稍高(=1.1)
|
極高(=3)
|
副作用
|
高
|
低
|
肺、肝:低
大部份器官:待研究
|
各種放射治療技術比較表
項目
|
質子治療
Proton therapy
|
銳速刀
RapidArc
|
電腦刀
Cyberkn-ife
|
螺旋刀
Tomoth-erapy
|
伽瑪刀
Gamma Knife
|
治療範圍
|
全身
|
全身
|
全身
|
全身
|
僅頭部
|
治療射束
|
質子射線
|
X-射線
|
X-射線
|
X-射線
|
伽瑪射線
|
病灶外低輻射劑量區域
|
少
|
普通
|
普通
|
普通
|
普通
|
腫瘤周邊正常組織傷害
|
極少
|
少
|
少
|
少
|
少
|
透過影像導引定位
|
有
|
有
|
有
|
有
|
無
|
分次治療
|
可以
|
可以
|
可以
|
可以
|
較困難
|
治療時間
|
20分鐘至1小時
|
10~15分鐘
|
20分鐘至2小時
|
10至30分鐘
|
20分鐘至1小時
|
優點
|
跟其他放射治療相比,可以明顯減少散射的中低放射劑量,減少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
快速完成360度全體積弧形放射治療,減少長時間治療產生之不適
|
治療中使用X-射線定位可立刻修正誤差。
|
治療前可使用電腦斷層定位。
|
固定及治療精準度高。
|
缺點
|
價格較高。
|
計畫複雜,需較久的時間做治療規畫
|
許多定位照增加治療時間及低能量之輻射曝露
|
無法立刻完全修正因位移所造成之治療誤差。
|
僅能做頭部的治療;放射核種隨時間衰變會增加治療時間。
|
殺死腫瘤時「必要的犧牲」
直線加速器所發出的高能X-射線可說是現代標準的放射治療武器,一般治療用高能X-射線的穿透能力強甚至會穿透到身體外面,因此腫瘤前方的正常組織會吸收到比較高的放射線劑量,腫瘤後方仍會吸到放射線劑量;若是一個三公分的腫瘤,X-射線在穿透腫瘤的路徑中沿途釋放能量,受傷範圍將遠大於三公分,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狀況。因此當正常細胞傷害到一定的量就會造成組織功能受損。
放射治療與腫瘤大戰過程中,有的癌細胞陣亡被消滅;有的僅僅是身受重傷或「掛彩」,在足夠時間、能量及營養的情況下,日後還有可能死灰復燃,重出江湖,伺機坐大。為了將癌細胞斬草除根,足以讓頑強腫瘤斃命的放射劑量是需要的,但傳統放射治療嘗試將放射劑量集中於腫瘤時,其代價就是在腫瘤之前的正常組織會接受到的放射劑量高於腫瘤內的劑量,而X-射線穿透腫瘤後仍會繼續前進,劑量就累積在腫瘤後方的正常組織,因此容易誤傷腫瘤附近的正常組織,累積日久後容易產生次發腫瘤或其他病變。
為了治療腫瘤這些多照射到的正常組織就是「必要的犧牲」。為避免此種傷害造成的副作用,因此傳統放射治療就會使用許多方向角度的照射,將多餘的劑量分攤到其他周圍的正常組織。
傳統放射治療(光子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後遺症)
(1) 急性副作用:通常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以急性發炎、黏膜受損為主,往往幾週內出現,在放射治療結束後數週就會好轉。
(2) 慢性副作用:在治療結束後數個月到數年才發生,以慢性發炎、纖維化及血管病變為主,通常不太會恢復正常。
副作用的性質和程度因累積的放射劑量、身體部位及個人體質而異。有些人完全沒有副作用,但也有人會產生較嚴重副作用,差別很大,難以一概而論。副作用與治療成功與否沒有必然的關係。換言之,沒有副作用不等於治療成功(或失敗),成功的治療不一定能避免副作用。
常見的副作用有哪些?
由於腫瘤組織崩解及放射發炎反應,在照射開始之初幾天,病人可出現輕微局部腫脹、疲勞、厭食等全身反應,其後依個別腫瘤部位逐漸有噁心、嘔吐、口腔疼痛、味覺改變、吞嚥困難、聲音轉變、體重下降、腹瀉、毛髮脫落、皮膚痕癢剝落等,特別是頭頸部或腹部照射和大面積照射時,反應較嚴重。而治療後長期副作用則依部位在頭頸癌有口乾、牙關閉鎖、呑嚥困難;在肺部有肺纖維化、呼吸困難;在腹、骨盆腔部有肝功能受損、胃腸潰瘍等。
 |
 |
專長:
鼻咽癌、頭頸部腫瘤、上消化道腫瘤、顱外放射手術、乳癌
|
專長:
食道癌、乳癌、泌尿道癌、肺癌之光子與質子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輻射生物基礎及轉譯研究
|
 |

|
專長:
胸腔腫瘤、婦科腫瘤、腦瘤、輻射及腫瘤生物研究
|
專長:
頭頸癌、鼻咽癌、大腸直腸癌、腦瘤之光子與質子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
 |

|
專長:
兒童腫瘤、腦瘤、骨骼及軟組織肉瘤、食道(管)癌放射治療,腦瘤放射手術治療
|
專長:
頭頸部腫瘤、鼻咽癌之放射線治療
|
 |

|
專長:
肝癌等上消化道癌症、鼻咽癌等頭頸部癌症
|
專長:
乳癌、婦癌、皮膚癌
|
 |

|
專長:
肺癌、胸腔腫瘤、腦瘤 、食道癌、乳癌
|
專長:
淋巴瘤、腦瘤、大腸直腸癌
|
 |

|
專長:
頭頸部腫瘤、鼻咽癌、攝護腺癌、泌尿道腫瘤
|
專長:
鼻咽癌、食道癌、頭頸部腫瘤
|
 |
 |
專長:
一般放射腫瘤、攝護腺癌、泌尿道腫瘤、食道癌、消化系統癌
|
專長:
臨床放射腫瘤醫學、乳癌、婦女腫瘤、兒童腫瘤
|
 |
 |
專長:
質子放射治療、頭頸癌(含鼻咽癌)、消化系統癌(含肝癌、膽道癌、胰臟癌、及大腸直腸癌)、腫瘤生物學
|
專長:
小兒腫瘤、腦瘤、肺癌、癌症相關流行病學研究
|
 |
 |
專長:
頭頸癌/鼻咽癌、肝膽胰及大腸直腸癌等、質子放射治療、影像導航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腫瘤生物學及免疫學
|
專長:
攝護腺癌、泌尿道腫瘤、肉瘤、骨肉瘤、兒童腫瘤
|
 |
 |
專長:
一般放射治療
|
專長:
頭頸癌/鼻咽癌、食道/肝膽胰癌、肉瘤、泌尿道癌等、影像導航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臨床放射腫瘤醫學
|
林口長庚有比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更快更細的 IMPT

近三年論文
- Kao, W. H., J. H. Hong, L. C. See, H. P. Yu, J. T. Hsu, I. J. Chou, W. C. Chou, M. J. Chiou, C. C. Wang and C. F. Kuo (2017). "Validity of cancer diagnosis in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compared with the linked National Cancer Registry in Taiwan." 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
- Lei, K. F., C. H. Kao and N. M. Tsang (2017). "High throughput and automatic colony formation assay based on impedance measurement technique." Anal Bioanal Chem 409(12): 3271-3277.
- Chou, Y. C., C. Y. Lin, P. C. Pai, C. K. Tseng, C. E. Hsieh, K. P. Chang, C. L. Hsu, C. T. Liao, C. C. Wang, S. C. Chin, T. C. Yen, T. Y. Ho, J. H. Hong, K. F. Lei, J. T. Chang and N. M. Tsang (2017). "Dose-esca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es from solid tumors: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study." Cancer Med 6(9): 2087-2097.
- Fan, K. H., Y. C. Chen, C. Y. Lin, C. J. Kang, L. Y. Lee, S. F. Huang, C. T. Liao, S. H. Ng, H. M. Wang and J. T. Chang (2017).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for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three or more minor risk factors: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alysis." Radiat Oncol 12(1): 184.
- Hsieh, C. E., K. C. Ho, C. H. Hsieh, T. C. Yen, C. T. Liao, H. M. Wang and C. Y. Lin (2017). "Pretreatment Primary Tumor SUVmax on 18F-FDG PET/CT Images Predicts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alivary Gland Carcinoma Treated With Definitive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Clin Nucl Med 42(9): 655-662.
- Hung, T. M., K. H. Fan, E. Y. Chen, C. Y. Lin, C. J. Kang, S. F. Huang, C. T. Liao, S. H. Ng, H. M. Wang and J. T. Chang (2017). "An elective radiation dose of 46 Gy is feasible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by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A long-term follow-up result." Medicine (Baltimore) 96(6): e6036.
- Hung, T. M., C. R. Lin, Y. C. Chi, C. Y. Lin, E. Y. Chen, C. J. Kang, S. F. Huang, Y. Y. Juang, C. Y. Huang and J. T. Chang (2017). "Body image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the impact of surgical procedures."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15(1): 165.
- Li, Y. L., J. T. Chang, L. Y. Lee, K. H. Fan, Y. C. Lu, Y. C. Li, C. H. Chiang, G. R. You, H. Y. Chen and A. J. Cheng (2017). "GDF15 contributes to radioresistance and cancer stemness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by regulating 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via a SMAD-associated signaling pathway." Oncotarget 8(1): 1508-1528.
- Lin, S. M., H. Y. Ku, T. C. Chang, T. W. Liu and J. H. Hong (2017). "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overall treatment time on disease outcome in uterine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primarily with concomitant chemoradiotherapy: a nationwide Taiwanese cohort study." Oncotarget 8(49): 85203-85213.
- Lin, Y. C., G. Lin, J. H. Hong, Y. P. Lin, F. H. Chen, S. H. Ng and C. C. Wang (2017). "Diffusion radiomics analysis of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in a murine prostate cancer model following radiotherapy: Pixelwise correlation with histology." J Magn Reson Imaging 46(2): 483-489.
- Lu, Y. C., A. J. Cheng, L. Y. Lee, G. R. You, Y. L. Li, H. Y. Chen and J. T. Chang (2017). "MiR-520b as a novel molecular target for suppressing stemness phenotype of head-neck cancer by inhibiting CD44." Sci Rep 7(1): 2042.
- Yap, W. K., Y. C. Chang, C. K. Tseng, C. H. Hsieh, Y. K. Chao, P. J. Su, M. M. Hou, C. K. Yang, P. C. Pai, C. R. Lin, C. E. Hsieh, Y. Y. Wu and T. M. Hung (2017). "Predictive value of nodal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of pretreatment [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Dis Esophagus 30(8): 1-10.
- Kao, W. H., Shen, Y. L., Hong, J. H. What ar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Using Proton Therapy in Taiwanese Cancer Patients? Biomedical Journal 2015; (ahead of print)
- Chi-Cheng Yang, Shinn-Yn Lin* & Chen-Kan Tseng. Maintenance of multidomain neurocognitive func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 after proton beam therapy: A prospective case-series study, Applied Neuropsychology: Child. 2019; 8(4): 389-395.
- Fan KH, Chao YK, Chang JT*, Tsang NM, Liao CT, Chang KP, Lin CY, Wang HM, Hsu CL, Huang SF. (2019, 08)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results for advanced synchronous head and neck and esophageal cancer. BJR|Open.
- https://doi.org/10.1259/bjro.2019001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06, 2019.
- Li YC, Cheng AJ, Lee LY, Huang YC, Chang JT*. (2019, 07) Multifaceted Mechanisms of Areca Nuts in Oral Carcinogenesis: the Molecular Pathology from Precancerous Condition to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J Cancer. 10(17):4054-4062.
- You GR, Cheng AJ, Lee LY, Huang YC, Liu H, Chen YJ, Chang JT*. (2019, 01) Prognostic signature associated with radioresistance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via transcriptomic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es. BMC Cancer. 2019 Jan 14;19(1):64.
- Huang PW, Lin CY, Hsieh CH, Hsu CL, Fan KH, Huang SF, Liao CT, Ng SK, Yen TC, Chang JT*, Wang HM*. (2018, 04) A phase II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versus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alone in advanc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pharynx or larynx. Biomed J. 41(2):129-136. (共同通訊作者)
- Lin CY, Fan KH, Lee LY, Hsueh C, Yang LY, Ng SH, Wang HM, Hsieh CH, Lin CH, Tsao CK, Kang CJ, Fang TJ, Lee LA, Huang SF, Chang KP, Yen TC, Tay ZY, Wen YW, Lee SR, Liao CT. (2020, 04) Precision Adjuvant Therapy Based on Detailed Pat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Resected Oral Cavit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ong Term Outcome Comparison of CGMH and NCCN Guidelines.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06(5):916-925. doi:10.1016/j.ijrobp.2019.08.058. Epub 2019 Sep 6.
- Cheng NM*, Hsieh CE, Liao CT, Ng SH, Wang HM, Fang YD, Chou WC, Lin CY*, Yen TC*. (2019, 05) Prognostic Value of Tumor Heterogeneity and SUVmax of Pretreatment 18F-FDG PET/CT for Salivary Gland Carcinoma With High-Risk Histology. Clin Nucl Med. 44(5):351-358. (共同責任作者)
- Hsieh CE, Cheng NM, Chou WC, Venkatesulu BP, Chou YC, Liao CT, Yen TC, Lin CY*. (2018, 12) Pretreatment Primary Tumor and Nodal SUVmax Values on 18F-FDG PET/CT Images Predict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alivary Gland Carcinoma. Clin Nucl Med. Clin Nucl Med. 43(12):869-879.
- Kao W-H, Hong J-H, See L-C, et al. Validity of cancer diagnosis in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compared with the linked National Cancer Registry in Taiwan. 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Drug Safety. 2018;27(10):1060-1066. doi:10.1002/pds.4267
- Kao W-H, Kuo C-F, Chou I-J, et al. Prostate-selective alpha antagonists increase fracture risk in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 history of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Oncotarget. 2018;9(4):5263-5273. doi:10.18632/oncotarget.23828
- Kao W-H, Kuo C-F, Chiou M-J, et al. Adverse birth outcomes in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female cancer survivors: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20;122(6):918-924. doi:10.1038/s41416-019-0712-2.
- Ching-Hsin Lee , Sheng-Ping Hung, Ji-Hong Hong, Joseph Tung-Chieh Chang, Ngan-Ming Tsang, Kun-Ming Chan, Jeng-Hwei Tseng, Shih-Chiang Huang, Shi-Ming Lin, Jau-Min Lien, Nai-Jen Liu, Chen-Chun Lin, Wei-Ting Chen, Wan-Yu Chen, Po-Jui Chen, Bing-Shen Huang. How Small is TOO Small New Liver Constraint Is Needed— Proton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Small Normal Liver. PloS one. 13: e0203854, 2018, 9
- Hung SP, Huang BS, Hsieh CE,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Cholangiocarcinoma Treated With Proton Beam Therapy. Am J Clin Oncol 2020;43:180-6.
- Hsieh CE, Venkatesulu BP, Lee CH, et al. Predictors of Radiation-Induced Liver Disease in Eastern and Wester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going Proton Beam Therapy
- How small is TOO small? New liver constraint is needed- Proton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small normal liver.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9;13:e0203854.
- Hsieh CE, Lee LY, Chou YC, et al. Nodal failure patterns and utility of elective nodal irradiation in submandibular gland carcinoma treated with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 a multicenter experience. Radiat Oncol 2018;13:184.
- Yap WK, Chang YC, Hsieh CH, et al. Favorable versus unfavorable prognostic groups by post-chemoradiation FDG-PET imaging in node-positiv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definitive chemoradiotherapy.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2018;45:689-98.
- Lin, C.-H.; Hung, T.-M.; Chang, Y.-C.; Hsieh, C.-H.; Shih, M.-C.; Huang, S.-M.; Yang, C.-K.; Chang, C.-F.; Chan, S.-C.; Yap, W.-K. Prognostic Value of Lymph Node-To-Primary Tumor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Ratio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Definitive Chemoradiotherapy. Cancers 2020, 12, 607.
- Lin HC, Chan SC, Cheng NM, et al. Pretreatment (18)F-FDG PET/CT texture parameters provide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to Epstein-Barr virus DNA titer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Oral Oncol 2020;104:104628.
- Chuang WC, Tsang NM, Chuang CC, Chang KP, Pai PC, Chen KH, et al. (2020) Association of subcutaneous and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with overall survival in Taiwanese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es – results from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onsecutively collected data. PLoS ONE 15(1): e022836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28360
- Ho, T., Chao, C., Chin, S. et al. Classifying Neck Lymph Nodes of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MRI Images with Radiomic Features. J Digit Imaging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0278-019-00309-w
- Lee, C., Chen, P., Lai, H. et al. A scoping review of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or residents in radiation oncology. BMC Med Educ 20, 13 (2020). https://doi.org/10.1186/s12909-020-1927-x
- Lin, Y., Lin, C., Lu, H. et al. Deep learning for fully automated tumor segmentation and extrac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radiomics features in cervical cancer. Eur Radiol 30, 1297–1305 (2020). https://doi.org/10.1007/s00330-019-06467-3
Q:請問放射治療(包含質子治療)怎麼殺死腫瘤?
放射治療就是用具有穿透力的高能量X-射線或高能量粒子(如電子、中子、質子及碳離子等)來照射病灶處,以達到「殺死惡性腫瘤」或「抑制良性腫瘤增生」為目的的一種高科技治療方式,上述的治療稱為放射線治療。
多年前醫師們就知道如何使用這些有能量的放射線來透視身體,以診斷疾病,大部份的人可能已經有看過胸部、牙齒、骨頭的X光照片。高能量(診斷用X光的好幾倍以上的能量)的放射線則可用來治療癌症或其他良性腫瘤。
用來治療癌症的放射線是來自於特殊的機器(例如:直線加速器產生X-射線、電腦刀產生X-射線、質子治療設備產生質子射線)或具有放射線的物質(例如:鈷60),放射治療裝置會產生足夠量的放射線照射於腫瘤。
放射治療能夠「殺死腫瘤」的原理,是利用腫瘤對放射線傷害的修復能力較差,而正常組織的修復能力較好的放射生物現象,治療時為了避免治療期間有太強烈的急性反應和晚期副作用的產生,所以臨床上都需使用分次治療方式,以達到腫瘤治療的目的而又能儘量避免對正常組織造成傷害。通常依病情和腫瘤種類不同約需治療1周到2個月之久;每週治療5次,每次數分鐘至數十分鐘,也會依照治療技術而有治療天數上的差別。對許多癌症病人來說,放射線是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因為這些病人經過放射治療或結合其他治療後,才能使癌症得以治癒。
放射治療也有風險,前面已提及用來破壞癌細胞的高能量X射線也會傷害到鄰近正常的細胞,所以會有所謂的副作用發生(例如:放射線傷害到口咽時可能會吞咽困難),通常醫師在決定做放射治療之前,會先審慎的評估。
Q:質子治療使用時機?
放射治療(包含質子治療)經常與手術並用以徹底治療癌症,例如在手術之前使用放射治療來縮小腫瘤的範圍,使得癌症組織容易切除;放射治療也用在手術後以防止殘留的癌細胞復發; 放射治療也可以作為主要的局部治療方式,沒有手術,來逹到腫瘤控制及器官保存的雙重目的。就放射治療而言,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光子放射治療(利用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高能X-射線來治療腫瘤),而質子治療是放射治療的新治療趨勢,能更進一步減少副作用,甚至有機會提高腫瘤控制力。
Q:接受質子治療的流程是如何呢?
每位病患進入質子治療放射療程前,必須先經過放射腫瘤科醫師審慎完整的醫療評估,再依據每位病患的病況及腫瘤形狀,研擬一套治療流程,包含模型製作、模擬攝影、電腦治療計畫規劃專屬療程,整個時程約需費時2至3星期才能開始治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擁有4間質子治療室。目前開放電話預約掛號,質子治療將由專人協助安排合適的門診醫師與時段,病人就診時必須備妥病歷資料,讓醫師診治時能正確評估適用質子治療與否,以及擬定最合適病情的治療計畫。此外,確定進入質子治療療程,還有兩位專責放射治療照護師專門接受病人治療前、中、後的諮詢,透過專業的問題解釋及回覆讓病人減低治療的緊張與壓力。
治療前的準備工作和傳統放射治療相似,須先為病人製作模型(模具或面具)以固定位置,再透過電腦斷層模擬攝影機進行模擬攝影,有些病人可能需再加上核磁共振模擬攝影,始能更清楚定出腫瘤範圍。醫師藉由不同影像決定出治療範圍後,由醫學物裡師按醫師提供的優先考慮順序及重要器官限制規畫出專屬個人的治療計畫,經醫師最後確認及核可後執行治療。
依不同腫瘤需求,療程可從1至8周。一般為每天一次, 每週五天,每天治療時間視病情複雜度不同,約30-60分鐘,兒童因有麻醉等處置需考慮,則須更長時間。進入質子治療時,質子治療無色無影也無形,病人無痛也無感,治療後身上也不具有輻射線殘留。
Q:我的病情適合質子治療嗎?哪一類的癌症適合呢?
由於詢問者眾,且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質子治療,為避免造成病情延誤及對質子治療建立合理認知期待,應瞭解任何醫療都有其局限性,質子治療是放射治療的一種,但它不能取代化療、標靶治療或大部份的手術治療。它適用於全身不同部位腫瘤的放射治療;目前X光放射治療可以做的疾病,質子治療都可以執行。
但是質子治療也有其限制,如病患已經有彌漫性疾病或已經多處遠端轉移,使用再好的局部治療對病患的整體幫助並不明顯,因此不建議此類病患採用質子治療。
Q:質子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適應症為何呢?
各式顱內腫瘤、血管性病灶
病灶大小:3?10 公分
病灶數目:小於/等於 3 處
手術後殘餘或是治療後復發的病灶
不適合接受手術的病人
Q:來看診前我需要準備什麼資料嗎?
病理切片報告
手術、放射治療及相關醫療記錄
X光片、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CT)、核磁造影(MRI)、正子攝影電腦斷層掃描(PET/CT)診斷片等病歷
Q:如何連絡本院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
如您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是否合適質子治療,可以聯絡本院為您做最專業的評估。本院諮詢聯絡方式如下:
專線:+886-3-3184301
電話:+886-3-3281200 轉 ext. 5477
電郵:wecare@chang-gung.com、isc@cgmh.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