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發展障礙,通常在幼兒兩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自閉症患者從小就表現出語言理解和表達困難,難以與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對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以及一成不變難以更改的固定玩法和固著行為等。
有兒童精神醫學之父的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師肯那(Loo Kanner)於1943年發表「情感接觸的自閉障礙(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一文,詳細描述十一名具有以上症狀的兒童。肯那醫師對具有這個症候群稱之為「幼兒自閉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簡稱「自閉症」。
自閉症患者的治療過程是漫長且艱辛的,沒有身歷其境者是無法體會的,家有特殊兒童的父母,需花更多時間來照顧孩子,所受的壓力也比一般人來得大,因此,配合醫療專業人員、學校老師、自閉症家長等的協助外,時時加強夫妻間情感的維繫,分享心得相互支持,分擔教導照顧之責,別忘了留一點時間,讓自己放輕鬆,才能走更遠的路。
自閉症的特徵
一、人際關係的障礙:
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因此從幼兒時期起,便可能表現出不理人、不看人、叫他沒有反應、不怕陌生人、自己玩自己的、不容易和親人建立關係、缺少一般兒童自動自發模仿學習的能力、無法和小朋友遵守共同的規則、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不會以一般人能接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及想法等多方面的困難。
二、語言和溝通的障礙:
自閉症兒童有非常嚴重的語言和溝通的障礙,在瞭解他人的口語、肢體語言,或以語言、手勢、表情來表達意思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部分自閉症兒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有語言的兒童,也常表現出鸚鵡式仿說、代名詞反轉、答非所問、聲調缺乏變化等特徵,即使具備高功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語言運用上也會出現困難,常有對答不得要領的情形。
三、固著同一性的行為:
自閉症兒童常有一些和一般兒童不同的固定習慣或玩法,如:特殊的衣、食、住、行習慣、出門一定要走固定的路線、玩法單調反覆缺乏變化、狹窄而特殊的興趣、環境佈置固定,如稍加變化,就無法接受而抗拒、哭鬧。
自閉症的病因
自閉症不是由父母的教養態度所造成,它的成因目前在醫學上並無定論,可能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腦部不同地方的傷害,到目前為止,沒有特殊的預防方法可以預防自閉症。至於可能造成自閉症的因素,則有下列幾項:
一、遺傳的因素:
20%的自閉症患者中,在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語言發展遲緩、類似自閉症的人,此外,自閉症男童中約10%有X染色體脆折症。
二、懷孕期間的病毒感染:
婦女懷孕期間,可能因德國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使胎兒的腦部發育受損傷導致自閉症。
三、腦傷:
包括在懷孕期間窘迫性流產等因素,而造成大腦發育不全,生產過程中早產、難產、新生兒腦傷,以及嬰兒期因感染腦炎、腦膜炎等疾病,造成腦部的傷害,都可能增加自閉症的機會。
四、新陳代謝疾病:
先天的新陳代謝障礙,如苯酮尿等,造成腦細胞的功能失調與障礙,會影響腦神經訊息傳遞的功能,也有可能造成自閉症。
一、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是自閉症矯治最重要的方法,因為自閉症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但可根據學習原理和發展心理學原理,盡量協助自閉症兒童把能力發揮出來。在此強調兩項原則:
1、符合發展的原則
如果不符合孩子能力發展的順序性,孩子尚未具備基本的概念時,就要勉強他去做,他們一定會受不了,不喜歡也不願意去做,只會尖叫亂跑,影響其學習的動機與意願。
2、符合實用互動的原則
教導自閉症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得到的互動方式,是比較重要且切合實際的,如果只是讓他們背了許多東西,卻無法互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可惜的。
二、藥物治療
直至目前為止尚無有效的藥物可以根治自閉症,由於自閉症兒童的行為特異,外人難理解,因此試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雖不能改變自閉症現象,但能降低病人的躁動不安、退縮、肢體的怪異行為、自傷及攻擊行為。一般而言,自傷行為及攻擊行為以行為治療為優先考慮,若病情嚴重時,才會考慮用藥物治療。
自閉患者因固執性的特徵,對某些事物的偏好,或某些感覺刺激的敏感,出現反覆的行為,少部分患者到青少年時期發展成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這些行為的次數如果太頻繁或反應太強烈,而干擾學習和日常生活時,亦可以考慮使用抗精神疾病藥物來治療。
焦慮症和憂鬱症也可發生在自閉症者身上,在青少年期之後並不少見,可分別以抗焦慮劑和抗憂鬱劑治療。
三、感覺統合治療
感覺統合治療的目的,在於提供人類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及肌肉關節動覺等感覺刺激的輸入,並適當的控制。如果經評估為感覺統合失調的自閉症兒童,可以輔以感覺統合治療。
四、音樂治療
運用各式各樣會發出聲音的樂器或替代品,由音樂治療師以個別治療或團體治療,讓自閉症兒童藉由即興、自由敲打演奏,達到自我表現、情緒宣洩,協助自閉症兒童集中注意力、穩定情緒、促進社會化和人際互動,也可提供休閒功能。
五、飲食治療
有人主張喝蔬果汁,有人認為減少糖分攝取的飲食方式,但臨床觀察,有一些自閉症兒童在飲食改變後,過動行為減少,但其他部份沒有改變。
一、建立適合矯治的學習環境和氣氛
自閉症兒童在學習新事物時,如果用不一致的方法教導,孩子容易產生不適應的行為,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為建立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有以下注意事項:
1、紓解家庭的壓力
一般的家庭得知孩子為自閉症時,都會造成有形與無形的壓力,此時應讓家人瞭解,孩子的病並不是父母的態度所造成的,需要家庭成員的合作,一起來幫助孩子,共同面對這個挑戰和考驗。
2、創造適合的學習環境
教導自閉症兒童時,應該針對孩子的需要,創造適合的學習環境,主動製造機會,誘發孩子的學習動機。例如:觀察找出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喜歡玩的玩具、想出去玩的機會,引導他用點頭、圖卡或說話的方式,練習表達需求。
二、實用且生活化的原則
自閉症兒童在抽象理解和彈性運用、類化的能力有困難,因此在教導的過程中,要盡量透過實務的作,來幫助他們理解和學習。例如:要教孩子認識五官,與其用圖片上的人或玩具娃娃來教,不如以孩子或媽媽、家人的五官來教他認識。
此外,自閉症兒童在溝通和人與人相互關係的學習上有困難,因此在教導時,應將要教的事務應用到與人的互動關係上,從生活的實用例子中,加強其語言、人際關係及相關技巧的學習。
三、反覆練習原則
對於孩子不會的技巧或行為,可運用逐步養成及增強的原理,將該行為設計在前後關聯的事件中,反覆地練習,來幫助孩子學習。以訓練孩子洗手為例,可在每天吃飯前或吃點心前練習,希望孩子由反覆的練習經驗中,了解洗手的意思,並養成洗手的習慣。
四、多樣多變化的安排設計
自閉症兒童的矯治,不一定只限定於家中或教室,相關的人、事、物和情境,都可做有計畫的設計、配合,使矯治內容具有多變化性、多樣性,提高趣味性。例如對於會走固定路線的孩子,可常換走不同路線回家,讓孩子知道走不同的路一樣可以回到家。又例如要教孩子使用杯子,不要每次都拿同樣的杯子,可換用紙杯、塑膠杯、有把手的杯子、無把手的杯子等 。
一、建立學習的習慣接受約束的能力
在自然的情境下,自閉症兒童可經由主動的探索操作、觀察、模仿及他人給予的指導,而學習各種的技巧與行為。自閉症患者,由於受到先天病徵的影響,自幼兒時期開始,便難以如一般兒童學得種種技能及行為。他們在學習上常出現注意力短暫、坐不住、不受約束、不理人、不看人、自己玩自己的、固執性等妨礙學習的行為。因此在自閉症的矯治上,學習習慣的建立,是為他們學會新技巧及行為的基礎。
學習習慣的建立,主要是運用行為治療的增強原理,以孩子喜歡的增強物,如:食物、玩具、出去玩、並同時給予稱讚等方式,來幫助孩子學習,培養其接受約束的能力,並運用行為治療中條件交換的要領,協助孩子的行為設定合理的限制,使他們逐漸瞭解社會中規範的槪念。
二、促進語言溝通與表達的能力
自閉症兒童在五、六歲前是否發展出語言,對其日後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理解為表達的基礎,為了增進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宜透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遊戲等種種活動,配合簡短、清晰的語句,將孩子在從事的活動說給他聽,例如:明明喝水。也就是靠著實際動作與語言的配合,幫助自閉症兒童了解語言的實質意義。至於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為一個複雜且因孩子個人能力而異長期歷程,一般先由模仿動作、聽口令做動作,仿說,自動說,簡單對答,然後乃至敘述,循序漸進。
三、增進人際關係
為增進自閉症兒童的人際關係,加強與他人的互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適當的安排,讓家人的作息、活動和孩子的互動連在一起。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他人的情緒表現,去學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家中有其他成員可以參與教導,尤其是手足,都是很好的模仿對象與好幫手。平常與孩子互動的方式應儘可能活潑有趣,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當他對人際關係漸漸發生興趣後,視線接觸的習慣便在無形中養成了。當孩子可以自發性地開始與人互動時,要多鼓勵他與其他小朋友接觸,接受正常的人際關係的刺激,增加自閉症兒童模仿同年齡小朋友好行為的機會,且藉由同儕的語言刺激,更可以促使自閉症兒童直接運用所學習到的語言,和他人互動,不斷地從經驗中修正。
四、加強生活自理獨立的能力
生活自理的範圍包括:衣、食、住、行及休閒等層面。舉凡衣著、飲食、如廁、盥洗、行的安全、用錢概念……等,都是很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常會因自閉症兒童學習上的障礙,而造成由家人幫忙代勞的現象,不僅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也容易養成依賴性。因此,為了培養孩子基本的自我照顧能力和習慣,生活自理的訓練宜從小開始。
例如:在食的方面:鼓勵自閉症兒童嘗試不同的食物,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若有過度偏食的情形,要找出偏食的原因,是因為情緒問題、或視對食物的觸感、顏色、或味道等的敏感,還是未建立適當的用餐常規。衣的方面:練習穿脫衣服、接受不同樣式的衣服、認識衣褲的正反面,以及看天氣選擇合適的穿著等。住的方面:居家環境的佈置和安排是否依照生活用途的原則規劃、學習收拾自己的玩具及協助物品歸位、認識住家附近的公共場所與常去的地點、外出時能適應不同的環境等。行的方面:知道家中的住址或電話號碼、熟悉不同形式的交通工具、能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會辨識號誌燈、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能守秩序等。休閒方面:鼓勵孩子接觸各種活動、配合孩子的興趣、培養繪畫、音樂、運動等專長,訓練並協助孩子獨立生活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