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黏膜切除術

簡介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是一種有別於傳統開刀,用來治療黏膜下腫瘤及早期黏膜層惡性腫瘤的方法,提供病患除了開刀之外的選擇。內視鏡超音波(EUS)在EMR之前可以用來確定病灶的深度,辨別是否可以經由 EMR切除。


治療對象

適應症

EMR的適應症持續在改變,現階段EMR大部分的經驗是來自於Japanese Society for Gastroenterological Endoscopy (JSGE) 日本內視鏡醫學會。其中已經建立了一個分類系統(建立在內視鏡觀察的特徵)。雖然用於早期胃癌,其實也可以用在其他的胃腸道,如食道、大腸等器官,而下述的分級之中,適合接受切除術的有:

  1. 第I型小於或等於兩公分的病灶
  2. 第IIb、IIc型小於或等於一公分的病灶
  3. 侷限於黏膜層之腸道黏膜型腺性惡性腫瘤 (intestinal type adenocarcinoma)

Type I (息肉樣病灶)
Ip :pedunculated
Is for sessile

Type II (平滑樣病灶)
IIa superficial elevated
IIb flat
IIc slightly depressed

Type III (潰瘍性病灶)
excavated lesion


禁忌症

  1. 病灶大於>1.5 cm
  2. 隆起或凹陷的病灶(type O-Iia、IIc)周遭沒有與正常黏膜清楚的分界
  3. 病灶在注射生理食鹽水之後無法隆起

風險

在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EMR是一個安全的術式,然而有一些文獻上所提及的風險:

  1. 食道:立即性的副作用發生在12.9%術式,包括縱膈腔氣腫(2.9%)和術後傷口流血(10%)。延遲性的副作用發生率約7.2%,包括因為傷口結痂導致的食道狹窄(5.8%)和五天後傷口流血(1.4%)。
  2. 胃:立即性的出血的發生率在一個案例討論中有指出約28%(4/14)。出血可以藉由病灶注射、電燒、止血夾所控制。而遲發性的出血約有3.6% (6/166)。止血夾對於出血的控制,效果不錯。胃穿孔也有被文獻提及,需要腹腔鏡或手術治療。
  3. 大腸:出血率約24%(7/29)。沒有病患因此穿孔,對於出血:注射足夠的生理食鹽水(20-40CC) 結合止血夾可以有效的控制。
  4. 菌血症:短暫的菌血症(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Corynebacterium)約5.3%(2/38)曾被提出過,然而在EMR之前常規的使用抗生素是不被建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