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超音波術(EUS)

傳統超音波檢查具安全無放射性、方便、價廉等優點,但對於中空器官的消化道和後腹腔器官(例如胰臟)的檢查,檢查結果常不盡理想。內視鏡超音波結合內視鏡和超音波探頭(將超音波探頭裝於內視鏡的前端),經由內視鏡將超音波探頭送進人體內,儘量靠近檢查的部位進行超音波掃描,可避開腸氣之干擾,使消化道病灶及後腹腔器官經由內視鏡超音波掃描看得更清楚,讓病灶無所遁形。

迄今許多文獻都證實EUS 在消化道壁內腫瘤及胰臟腫塊之定位及癌症之分期,優於其他影像學檢查。電腦斷層是很好很精密的檢查,但價格昂貴、顯影劑之過敏與腎毒性及暴露於放射線,是其缺點。如今,利用內視鏡超音波術,便可以輕鬆完成胃腸道壁或管腔外病灶的檢查。

隨著新型超音波探頭及輔助器材的進步,使原本只能用來診斷的工具,用途擴增許多.除了病灶的取樣切片外,對於一些外科處理風險甚高的病患,提供更好的選擇,如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的膽道堵塞引流及支架置放,急性膽囊炎的引流及支架置放,腫瘤導致的腸道堵塞進行胃腸道吻合術及支架置放,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的靜脈瘤硬化劑治療及腹腔神經節阻斷術,皆可以提供病人風險低但高成效的治療方式。

醫療團隊

醫療團隊由內視鏡治療科團隊,配合放射線科團隊組成。一般外科醫師作為後援,共同解決臨床問題。住院時也有堅強的醫療團隊負責後續的照顧。

胃腸肝膽科系 李沐憲醫師

專長:腸胃道及肝、膽、胰等消化系疾病、ERCP治療。瞭解更多請點選:專家醫師介紹

胃腸肝膽科系 鄒永寬醫師

專長:消化道早期癌的診斷 (Narrow band image, chromoendoscopy, magnifying endoscopy)、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療,包括內視鏡黏膜切除術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及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ESD)、膽胰疾病的治療、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術、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上消化道狹窄的治療。瞭解更多請點選:專家醫師介紹

診斷性的檢查

1. 消化道壁的病灶

包括消化道的癌症、淋巴癌及不明原因的壁層肥厚、黏膜下的腫塊。內視鏡超音波可清楚分辨消化道壁的分層,判斷腫瘤的位置及侵犯的深度,壁外淋巴結的存在,因此可判明腫瘤的分期及其他相關的表現,可判明腫瘤是否早期癌,讓病人接受內視鏡切除或轉介至外科或腫瘤科接受進一步治療.對於不明黏膜下的腫塊,區分黏膜下腫瘤究竟是下黏膜層出來的(例如迷走胰臟、脂肪瘤、或是類癌),或是肌肉層出來的平滑肌瘤或基質瘤(GIST),來做為下一步是要追蹤或治療的參考。

對於不明原因的壁層肥厚,內視鏡超音波可區分發炎性的表現或浸潤性的疾病(皮革性胃癌、胃淋巴瘤、Menetrier疾病與胃靜脈瘤Varices),加上切片作組織學的判定,可大大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其精度遠高於電腦斷層,避免病人做不必要的治療。

2. 後腹腔器官及膽道檢查

內視鏡超音波可辨明後腹腔的病灶,如胰臟的微小病灶,包括囊腫或小型腫塊,是否血管的侵犯以及淋巴結是否存在,以及後腹腔不明原因的腫塊,診斷精度高於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再加上顯影劑的使用以及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的組織切片及抽吸,其診斷精度極高.對於膽道的病灶例如微小結石或不明原因的膽道狹窄,可以提供較為明確的診斷,提供病人下一步較為可靠的治療。

治療性的用途

由於影像以及輔助醫材的進步,介入性內視鏡超音波用於治療性的用途大為增加,例如histoacryl及coil用於胃靜脈瘤出血的治療,新型金屬及塑膠支架可用於內視鏡超音波導引的胃膽管吻合術,胰囊腫引流術以及最新的膽囊引流及胃空腸吻合術,可讓有病灶、內科無法控制但外科處理風險過大的病人,有更安全且風險較低的選擇。

1. 消化道癌患者之癌症分期

看腫瘤細胞侵犯到那一層,有否腹水或淋巴結轉移,來決定哪種治療方式對病人最好且預後最佳。當腫瘤只侵犯黏膜層,無淋巴結表現,病人可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或黏膜切除術,完整切除腫瘤,但如侵犯粘膜下層或肌肉層病人必須接受外科切除,但如超出肌肉層或有腹水、淋巴結,則必須接受化學及放射治療。

2. 黏膜下腫瘤

可藉著內視鏡超音波,區分黏膜下腫瘤究竟是下黏膜層出來的(例如迷走胰臟、脂肪瘤、或是類癌),或是肌肉層出來的平滑肌瘤或GIST,來做為下一步是要追蹤或治療的參考。特別是向外長的GIST 常在管腔內的腫瘤部份較小,而在管腔外腫瘤部份的較大,這種情形,就需要內視鏡超音波才有辦法知道。

3. 黏膜相關性胃淋巴組織淋巴瘤

它是種低惡性度的淋巴瘤,對於化學治療效果非常好,尤其若是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只要將它根除,即可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如何知道治療成效?又如何追蹤呢?胃內視鏡超音波被公認是最好的檢查工具之一,不論是胃黏膜層或黏膜下層厚度的減少,或是淋巴結的消失等,均優於電腦斷層檢查。

4. 胃皺摺(fold)肥厚的鑑別診斷

像是皮革性胃癌、胃淋巴瘤、Menetrier疾病與胃靜脈瘤(Varices),內視鏡下要區分有時不太容易,唯有藉助胃內視鏡超音波才能辦到。

5. 胰臟及後腹腔相關病灶

胰臟位於後腹腔且位於消化道的旁邊,內視鏡超音波可以提供相當精準的檢查,準確度優於電腦斷層及傳統超音波,可分辨出囊腫或小型腫瘤的相關表現,並經由顯影劑及都卜勒超音波的幫忙,可判定腫瘤的位置及是否血管侵犯,並經由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的組織切片及抽吸可以提供相當精準的診斷判定,來做為下一步是要追蹤或治療的參考。

6. 膽道病灶

膽囊及遠端膽道的病變適於以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對於膽道壺腹乳頭病變分期及是否膽胰管局部侵犯,膽囊腺肌瘤病變(adenomyomatosis)與腺癌的區分,細小總膽管結石,膽管癌的診斷及分期的判定,提供了較傳統膽胰道內視鏡檢查(ERCP)較少的併發症且比電腦斷層更精準的檢查。

7. 腹部神經節叢阻斷術

利用超音波可以辨認celiac trunk的特性,引導穿刺針對Celiac神經叢做酒精或麻藥(Xylocaine)的局部注射。通常用於控制胰臟癌或慢性胰臟炎的嚴重腹痛。

8. 膽管引流

對於膽管炎或肝外腫瘤壓迫造成的膽管阻塞,有時因腹水或腸道開刀後,無法經由傳統的內視鏡或經皮下引流那最新的方式可經由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經由胃壁或十二指腸壁置放支架至膽管來引流。

9. 膽囊引流

在一個有多重併發症的病人當發生膽囊結石或發炎時,傳統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能造成較高的併發症,可以經由十二指腸壁經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置放金屬支架至膽囊來引流,甚至可用內視鏡穿過支架至膽囊來取石,以及膽囊壁的檢查(保膽取石術)。

10. 胰偽囊腫及發炎物引流

壞死性胰臟炎易造成胰臟周圍的發炎物堆積及偽囊腫的形成,嚴重會造成腸道阻塞及感染不易控制,內視鏡超音波可以經由胃壁或十二指腸壁置放金屬或塑膠支架來引流偽囊腫及發炎物,甚至可由內視鏡經支架伸入發炎物造成的囊腫來做清創,此方法已經證實可以減少病人住院天數及減少外科清創造成的併發症。

11. 胃空腸吻合術

當病人當胃出口阻塞或胰臟癌造成十二指腸狹窄時,可經由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從胃壁置放金屬支架至空腸,食物可直接從胃壁流至空腸,讓病人得到足夠的營養吸收,有助於未來的治療,此方法可以減少外科造成的併發症。

本院至今(2022年6月)執行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胰偽囊腫引流已逾數十例,全部病患皆可順利完成,成功率為100%。後續病人也能順利出院,後續追蹤囊腫無復發,另有數例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完成胃及十二指腸膽管吻合術,其成功率超過9成。

另本院每年執行胰臟及後腹腔病灶的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的組織切片及抽吸超過70例,其診斷精準度超過90%。

案例分享

張小姐是一名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因疾病併發嚴重壞死性胰臟發炎,住院後發現胰臟炎合併後腹腔巨大偽囊腫,且合併腸胃道阻塞無法經口進食,雖置放經皮下的外引流,但效果不彰,且合併續發性感染併發敗血症。

經團隊會議討論後病人接受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之下從胃置放新形金屬支架(Axios stent)來做偽囊腫的引流,術後病人病情明顯改善,腹脹嘔吐情形消失,感染情形也明顯獲得改善。

兩星期後接受後續電腦斷層追蹤偽囊腫明顯減少超過2/3,病人於術後三星期後拔除金屬支架並於一個月後順利出院,病人於出院後的電腦斷層追蹤顯示偽囊腫已完全消失且病人狀態良好,繼續於門診追蹤。

檢查前之後那些須注意的事項?

檢查前:

  1. 與醫師討論後,填寫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同意書。
  2. 禁食8小時讓胃淨空,使檢查更精確,亦可避免食物吸入性肺炎。
  3. 有藥物過敏史、特殊疾病(尤其心肺疾病、青光眼、攝護腺肥大、中風、出血者)請告知醫護人員。
  4. 服用抗凝血藥物、阿斯匹靈或其他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需提前告知醫護人員。檢查前一週需遵照醫師指示暫停服用抗凝血藥物。
  5. 檢查當天降血糖藥暫停,降高血壓藥仍需照常使用。

檢查後:

  1. 檢查後不可馬上進食,至少間隔 1 小時後先喝少許的水,沒有嗆到或其他不適,才可開始進食。
  2. 接受鎮靜藥物注射者,檢查結束後應有家人陪伴返家,病人本人請勿開車,避免發生危險。
  3. 檢查後喉嚨若稍有不適,約2~3天症狀會慢慢消失。如出現持續腹痛、腹部脹大、嘔吐、發燒、吞嚥困難、嚴重喉嚨痛時,請立即回診或與檢查室聯絡,由醫師提供專業協助。

胰臟腫瘤組織抽吸的可能風險

整體風險不高,在一篇回顧性的研究中,整體風險約為0-2.5%,其中包括出血(<2%),感染(2%),胃腸道穿孔(< 0.1%),急性胰臟炎(2%),另有極少數沿著穿刺路徑擴散的病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