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膠囊內視鏡正如其名是大小與外型皆如同一顆膠囊,以目前最常使用GIVEN公司的小腸膠囊內視鏡為例,膠囊直徑11 公釐、長26 公釐、重約3.7 公克。膠囊內視鏡雖小,但是裡面卻包含了現代科技的結晶,可說是集合航太、軍事、資訊電子等尖端技術於一身的無線電子內視鏡。膠囊內視鏡構造最前端為四個白光LED 照明,其後接續為鏡頭、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影像感測器、電池、以及無線電發送器。

膠囊內視鏡下發現寄生蟲
膠囊內視鏡的使用方法很簡單,受檢者於裝置類似隨身聽大小隨身攜帶的無線傳輸接受器後,只需將膠囊內視鏡如同藥丸般,配開水由口吞服膠囊內視鏡。人體消化道的蠕動推動膠囊往前移動,膠囊同時進行影像截取,而受檢者並不會感覺到任何不適。在整個檢驗過程中,受檢者仍可繼續進行一般的日常活動。膠囊內視鏡每秒進行2~14 次影像拍攝,忠實的紀錄它在腸胃道所攝影到的一切畫面,從食道、胃、小腸甚至到大腸,最後直到它電池沒電了,隨著糞便從肛門排出,結束整個檢查任務。而膠囊內視鏡攝影到的畫面,經由無線電發送器可將影像資料傳送到受檢者腰間的無線傳輸紀錄器。這些影像由紀錄器下載至工作站電腦後,經醫師判讀找出病變的部位及原因。
膠囊內視鏡的發明
對消化道的檢查帶來了二項重大的影響。第一是以前被胃腸科內視鏡醫師視為消化道最後的盲點的小腸,如今可藉由膠囊內視鏡一全貌,而且檢測發現率比一般其它傳統檢查方式高,因此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於2003 年7 月2 日正式宣佈膠囊內視鏡系統為檢查小腸系統的第一線工具。第二是以前讓病人感覺不適而心生畏懼的傳統侵入式內視鏡,如今可使用簡單非侵入式的膠囊內視鏡來檢查,受檢者於檢查進行當中仍然可以從事一般的日常活動,且膠囊為單一拋棄式,不重覆使用,無交互感染的疑慮。
適應症
目前上市的膠囊內視鏡包括食道膠囊內視鏡、小腸膠囊內視鏡與大腸膠囊內視鏡。食道膠囊內視鏡雙頭皆有鏡頭,每秒鐘攝取14 張影像,電池電力只有20 分鐘,主要用於成人食道疾病的檢查,例如胃食道逆流疾病、巴瑞特式食道炎與食道靜脈瘤的診斷。目前最常使用的小腸膠囊內視鏡為單鏡頭,每秒鐘攝取2 張影像,電池電力約可持續八小時,產生約五萬八千多張的彩色影像。小腸膠囊內視鏡主要適應症包括出血源不明確之胃腸道出血、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的檢查與評估、慢性腹痛而合理懷疑小腸有器質性病變者、慢性腹瀉且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者、懷疑有小腸腫瘤或潰瘍、吸收不良症候群(如麩質不耐引致乳糜瀉(Celiac disease)) 、其他影像學檢查懷疑小腸有病變者與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病人之小腸篩檢。大腸膠囊內視鏡則用於大腸疾病的檢查,尤其是大腸息肉與大腸癌。但是大腸膠囊內視鏡比小腸膠囊內視鏡大,直徑11 公釐、長32 公釐,雙鏡頭,每一端每秒鐘攝取2 張影像。大腸膠囊內視鏡於吞入消化道後會進入一個2 小時的休眠期以節省電力(此期間膠囊內視鏡正通過小腸) ,然後再開始攝取張影像,因此電池有10 小時的續航力。除了GIVEN 公司有膠囊內視鏡上市外,韓國也有膠囊內視鏡上市。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亦研發出膠囊式內視鏡系統,但是尚未正式上市。目前國內只有GIVEN 公司的小腸膠囊內視鏡可供臨床使用。
膠囊內視鏡也有一些情況是不適合使用,如吞嚥困難的患者無法將膠囊內視鏡吞下去。膠囊內視鏡靠腸子蠕動而移動,因此如果腸子不會蠕動時,或者腸子有阻塞或狹窄時,膠囊內視鏡會卡在腸道中,因而這類病人就不適合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另外,因為膠囊內視鏡使用無線電波傳送影像資料到腹部外面,雖然到目前為止膠囊內視鏡還沒有發現對人體有任何的影響,但是裝有心臟節率器的病患、以及懷有身孕的婦女,也不建議使用。10 歲以下的小兒科病人因未有臨床研究其安全性,所以也不建議使用。
膠囊內視鏡的檢查目前不在健保給付範圍,故需自費檢查。由於膠囊內視鏡是拋棄式只能使用一次,雖衛生安全,但單價也比較高昂(費用約為46,000 元)。
-文章亦發表於 長庚醫訊 第三十一卷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