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內視鏡施行逆行性膽胰管治療術,起始於1968 年。40 多年來的發展,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雖然還是一個技術門檻較高、併發症較多的檢查;但是因技術的普及,器械的進步與各項風險因子之釐清與控制,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的成功率與安全性已有長足的進步。以傳統內視鏡施行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對於一般患者其成功率可以高達95%,但是對於曾經接受過外科手術導致解剖位置改變的患者則成功率相當低。造成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患者接受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成功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傳統內視鏡無法縮短小腸的長度以到達膽道接口。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主要包括Billroth-II gastrojejunostomy、Whipple surgery 及Roux-en-Y anastomosis。
以傳統內視鏡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的成功率,於接受Billroth-II gastrojejunostomy 的患者約為50-92%,於接受Whipple sugery 的患者約為51%,於接受Roux-en-Y anastomosis 的患者約為33-67%。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患者以傳統內視鏡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失敗後,以往須接受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或是外科手術。
但是無論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或是外科手術,都有較高的風險及併發症。因此如果可以克服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造成傳統內視鏡無法縮短小腸的長度以到達膽道接口的困難,運用內視鏡於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患者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似乎是相對較佳的選擇。由於雙氣囊小腸鏡應用充氣的氣囊將小腸往回拉、慢慢套疊,縮短小腸長度的特性,可以克服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造成傳統內視鏡無法縮短小腸的長度以到達膽道接口的困難,因此雙氣囊小腸鏡應該是以內視鏡於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患者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的首選治療方式。
醫療團隊
醫療團隊主要由內視鏡治療科團隊組成,偶爾需要放射線科團隊支援。
胃腸肝膽科系 林政輝醫師
專長:小腸疾病治療及雙氣囊小腸鏡檢、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及胰臟治療術、治療性內視鏡、一般胃腸及肝膽疾病。瞭解更多請點選:專家醫師介紹
胃腸肝膽科系 鄒永寬醫師
專長:消化道早期癌的診斷 (Narrow band image, chromoendoscopy, magnifying endoscopy)、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療,包括內視鏡黏膜切除術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及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ESD)、膽胰疾病的治療、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術、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上消化道狹窄的治療。瞭解更多請點選:專家醫師介紹
胃腸肝膽科系 劉乃仁醫師
專長:肝膽胰臟疾病、ERCP治療及其他治療性內視鏡之臨床研究、雙氣囊小腸鏡。瞭解更多請點選:專家醫師介紹
由日本山本博德醫師(Hironori Yamamoto)於2001年發明的雙氣囊小腸鏡(Double balloon endoscopy,DBE),是目前唯一能對全小腸做非手術之觀察及治療的方式。雙氣囊小腸鏡是由 155公分或200 公分的內視鏡和一條外套管(overtube)所構成。兩者的遠端各有一個可控制的氣囊(balloon),同時另有一個幫浦來控制氣囊的充氣或放氣。利用小腸鏡及外套管的兩個氣囊反覆充氣、放氣及前進、後退來進行小腸檢查,經由反覆操作,應用充氣的氣囊將小腸往回拉、慢慢套疊,縮短小腸的長度,進而讓長度200 公分的內視鏡能夠檢查完600 公分的小腸。雙氣囊小腸鏡的適應症主要是小腸的各項疾病,包括小腸出血病因的診斷及止血、小腸 X 光攝影有異常、慢性腹痛、慢性腹瀉疑有小腸病變、小腸腫瘤與息肉切除或切片、小腸阻塞原因的檢查、小腸異物移除、小腸狹窄的擴張術及傳統大腸鏡無法完成的困難大腸鏡檢查。由於雙氣囊小腸鏡應用充氣的氣囊將小腸往回拉、慢慢套疊,縮短小腸的長度的特性,目前本院更將它運用於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患者的特殊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根據本院之經驗,以雙氣囊小腸鏡對於接受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的患者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 (DBE-ERCP),是一個相當安全且成功率高的內視鏡治療方式。以雙氣囊小腸鏡施行特殊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可以提供患者在傳統內視鏡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失敗後,一項安全且免於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或是外科手術的新選擇。

接受雙氣囊小腸鏡施行特殊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ERCP)時需要麻醉嗎?
需要全身麻醉。因為雙氣囊小腸鏡施行特殊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的時間較久,且小腸鏡在腸內來回走動容易造成腹痛,因此全身麻醉比較安全。
術後復健
根據本院之經驗,以雙氣囊小腸鏡對於接受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的患者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道胰臟治療術 (DBE-ERCP),是一個相當安全且成功率高的內視鏡治療方式。以雙氣囊小腸鏡施行特殊內視鏡逆行性膽道胰臟治療術,可以提供患者在傳統內視鏡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道治療術失敗後,一項安全且免於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或是手術的新選擇。
-文章亦發表於 長庚醫訊 第四十三卷第八期
本院於2006年率先將雙氣囊小腸鏡運用於手術後解剖位置改變患者的特殊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統計至2013年止已治療144位患者,包括77位Billroth-II gastrojejunostomy的患者接受92次的治療、20位Whipple sugery的患者及47位Roux-en-Y anastomosis的患者接受73次的治療。
以雙氣囊小腸鏡施行特殊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包括經內視鏡乳突氣球擴張術(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 EPBD)、內視鏡膽道取石術(endoscopic stone extraction)、經內視鏡鼻膽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ENBD)、經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 ERBD)與膽道金屬支架植入(biliary metal stenting) 。
於Billroth-II gastrojejunostomy的患者,其治療成功率為98%,有4%的併發症。於Whipple sugery的患者,其治療成功率為100%,沒有併發症。於Roux-en-Y anastomosis的患者,其治療成功率為93%,有3%的併發症。
案例分享
X先生被診斷患有膽管癌因而接受手術治療(Whipple sugery)。不幸的是,膽管癌於一年後復發。由於已經無法再度手術,X先生被宣告只能再活一年。
其後,經由外科醫師轉介,X先生到本團隊接受雙氣囊小腸鏡施行特殊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治療術(ERCP),檢查發現腫瘤復發的位置是在外科手術接口附近的膽道及腸道。
本團隊研判腫瘤侵犯深度可能尚為表淺,於是施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合併氬氣燒灼術(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經過2回合的治療後,X先生的腫瘤在接下來的9年都沒有復發。從一個被宣判只能再活一年的病人,到9年都沒有腫瘤復發,X先生因而相當感謝本團隊為他做的治療。
- Lin CH, Tang JH, Cheng CL, Tsou YK, Cheng HT, Lee MH, Sung KF, Lee CS, Liu NJ. Double balloon endoscopy increases the ERCP success rate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Billroth II gastrectomy.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Sep 28;16(36):4594-8.
- Cheng CL, Liu NJ, Tang JH, Yu MC, Tsui YN, Hsu FY, Lee CS, Lin CH.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for ERCP in patients with Billroth II anatomy: results of a large series of papillary large-balloon dilation for biliary stone removal. Endosc Int Open. 2015 Jun;3(3):E216-22.
- Tsou YK, Lee MS, Chen KF, Lin CH*, Sung KF, Wu CC.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assiste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 for Roux-en-Y reconstruction patients with papilla of Vater or bilioenteric anastomosis.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16 Jan; 51(1):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