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1

BACK

愛子就醫母焦慮 長庚助打開心房

仔細聆聽、分享故事,來自江南的胡女士(化名),在長庚安排的團體課程中漸漸打開心房,和身邊朋友們相處自然,從她偶爾露出微笑的臉龐上,很難猜想其實她是一位焦慮症患者。

胡女士的兒子罹患淋巴瘤,為了孩子遠從大陸飛來台灣尋求長庚協助,她就像天底下的每一位媽媽,看見自己寶貝受苦,擔憂的心情總是寫在臉上,再加上就這麼一個獨子,不捨心情可能更受過一般家屬。

來回踱步已經是胡女士在候診室外的習慣動作,當她在聽醫師解釋兒子病情時,常常眼神失焦、精神恍惚、給人感覺無所適從,這一切當然都看在醫療團隊眼裡,趁著門診結束後單獨與她細談才發現,她本身即為焦慮症患者,因為碰上兒子生病這件大事,再加上老公一時無法陪同來台,龐大壓力一次如海浪般襲來,讓她六神無主、失眠許久不知如何是好,當這段心路歷程從嘴裡透露出來,胡女士的淚水也悄悄地從臉頰上滑落下來。


焦慮患者達三成 雙管治療最有效

為了緩解胡女士的症狀,長庚醫療團隊協助安排精神科許世杰醫師,透過門診評估及諮商,許醫師提到,焦慮已經是現代社會中的普遍疾病,大約有三成的人患有此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就醫治療。一般而言,焦慮症患者可以藉由藥物治療獲得不錯的效果,而目前治療分為二個方向,一、藥物治療,依據個案情況給予適合之藥物服用,不過不能擅自停藥,須由醫生指示,以免有些藥突然停了,會產生不好的反應。二、心理諮商治療方式,例如肌肉放鬆訓練或其他認知行為治療,教導個案緩和焦慮、認清壓力來源、改變負面的慣性思考,學習正向思考。實際臨床經驗顯示,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諮商效果,往往會比單純使用藥物控制來得更好。

在醫師安排下,胡女士開始服用抗焦慮藥物,也在心理諮商的課程中學到許多放鬆技巧,再藉由病友座談會聽取別人的經驗也分享自己的想法,雙管齊下的治療方式,胡女士已經不在像當初第一次見面那樣驚慌失措,雖然還無法像一般人一樣泰然自若,但明顯已有大幅進步及改善。

胡女士說,原本只是陪孩子來就醫,卻沒想到長庚團隊連家屬也如此留心,讓她感受到濃濃的溫馨,不停地稱讚長庚不只醫療方面值得信賴,就連關懷與服務也是高水平,讓她和孩子更加安心。

更多病人故事
網站內容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依政府法律規定: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 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