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9

BACK

早產兒易視網膜病變 印尼夫妻跨海救寶貝

全球每年早產兒數量達1500萬名,約佔新生兒比例10%,其中視網膜病變是早產兒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出生的週數越小病變機率也越高,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印尼這對年輕印尼夫妻的寶寶身上,不久前產下的三胞胎因早產關係,視網膜發育不完整,都被發現有視網膜病變的情形。

三個可愛寶寶,其中老大及老么因病情發展較輕,已在印尼動手術治療,但老二R寶寶(化名)的病變情形已達四五級,當地醫療水準無法為R寶寶手術,爸爸不放棄一絲希望著急地向外界尋求協助,最後找上了台灣林口長庚醫院視網膜專科的吳為吉教授,經過一來一往的信件詢問洽詢後,得知長庚可以為R寶寶進行手術,夫妻倆便動身來到台灣。

夫妻倆坐在國際醫療中心候診區,懷裡抱著的就是R寶寶,被印尼傳統包巾包著依偎在媽媽懷裡。視網膜科吳為吉醫師的診間外頭,也有許多家長帶著因為早產造成視網膜病變的小朋友來看診,由於眼睛檢查需先點散瞳藥物,這段等待的時間,反而成了有更共同問題家長的討論時間,R寶寶的母親也才發現原來不只他的小朋友有碰上這個狀況,而他們不只擁有共同的焦慮心情,也將長庚醫院的治療認定是保留寶寶視力的最後一絲希望。


末期治療仍可保有光感 夫妻感謝長庚醫療協助

長庚醫院視網膜科教授吳為吉醫師解釋,胚胎時期眼球的視網膜本來沒有血管,隨著懷孕周數的增加而從眼球後方開始向眼球的前方生長,要一直到36-40周左右才會完全發育成熟。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因為早產兒在發育過程會發生問題,此病變會造成眼底視網膜的血管發生扭曲、膨脹、異常,嚴重時會有不正常的新生血管產生,甚至造成視網膜剝離與失明,適時的治療尤其重要。臨床上依疾病的嚴重度可分為五期,若病變程度為第一、二期及輕度等三期,無需治療,但要密切觀察。達到危險嚴重度(即第三級以上)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雷射或冷凍治療,此期是治療的黃金期。第四、五期,鞏膜環扣和玻璃體切除術治療,但越接近末期視力越差。

吳為吉醫師先幫R寶寶詳細檢查,發現病變情形已經進展到最末期第五期,接受手術治療僅能保有光感,但即使如此R寶寶的父母仍不放棄最後一絲希望,祈求他們的孩子至少不會是完全暗黑得世界。在國際醫療中心個管師協助下,安排住院手術治療,由於因為早產肺部也沒有發育完全,手術完後仍讓R寶寶住進加護病房觀察,直到穩定後才出院。為了讓R寶寶學習復健照護,他們也前往早產兒視力復健協會學習相關技巧。術後兩周的回診,吳醫師檢視手術後傷口穩定可以返回印尼,在吳醫師精湛的手術及國際醫療中心的細心照料下,讓夫妻倆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得到如同朋友般的陪伴,醫療團隊也期望R寶寶能夠在往後的日子裡,能真正感受到光線在黑暗中綻放,對世界永遠保有希望。

更多病人故事
網站內容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依政府法律規定: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 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