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6

BACK

耳膜破裂怕割耳開刀 內視鏡手術輕鬆挽聽力

慢性中耳炎在成人之間相當常見,常常都是病人小時候耳膜破裂,卻因為發炎造成耳膜無法癒合,一再反覆感染變成慢性中耳炎,形成永久性的耳膜穿孔。居住在香港的30多歲管小姐(化名)平常喜歡自已用棉花棒清潔耳朵,但常常施力不當,雖然察覺耳內會持續疼痛,卻一直都沒有正視這個問題。直到三年前開始出現聽力障礙和耳鳴問題,她才去香港的醫院檢查,並診斷出慢性中耳炎及永久性的耳膜穿孔。不治療,嚴重的慢性中耳炎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甚至是腦膜炎、腦膿瘍等併發症,然而香港醫師建議要接受做耳後切開修補手術,不但得剃頭髮,還得在耳朵上切出接近6公分的傷口動手術,光是聽醫生說,她就打從心底害怕,擔心傷口大拆線又痛,因此一直都只靠藥物和耳朵滴劑在控制病情。

但消極的治療方式,管小姐心裡知道仍然是治標不治本,想要一次性的永久治療,又擔心開刀帶來的不便,直到去年她在瀏覽網路新聞時,無意間看到台灣長庚醫院耳科主任陳錦國醫師,專做耳外科手術,其中針對耳膜修補更是微創無傷口,而且無需剃髮又無傷口,完全符合管小姐的需求,因此她立即和長庚國際醫療中心聯絡,並於11月來台進行術前檢查,主任醫師陳錦國發現管小姐耳膜不僅破裂並已經鈣化,是聽力受損主因。


內視鏡耳膜修補不留疤 成功率逾九成

「耳膜又稱為耳鏡,是聽覺傳導的門戶。」陳醫師解釋著,耳鏡破損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發炎,如中耳炎;其次是外傷,像是挖耳朵、運動撞擊等原因,容易引起聽力障礙、頭暈和耳漏也就是外耳道流出非膿性的液體等症狀。耳膜破損若經過2到3個月沒有癒合,則必要修補,以治療和預防感染,改善聽力。只是香港醫師所建議的傳統中耳手術,手術視野常常因為耳道彎曲或耳道截面積不夠大,術前必須剃頭髮,術中得開刀「割耳朵」,術後還得住院,病患容易術後疼痛和耳朵麻木、頭部悶脹等症狀,少部份患者甚至有傷口血腫或是耳殼變形。而近年來的耳內微創手術,利用內視鏡可輕易避開耳外部軟組織及耳軟骨,突破耳道彎曲限制,視野更廣,並有放大作用,深入耳道內部對組織的破壞減少,保留更多固有組織,因此可有效縮小傷口。

而現在長庚更發展出無表面傷口之中耳內視鏡手術進階版,將所有傷口均隱藏在耳道內,術後無需縫合和拆線,也無需住院,不僅傷口照顧方便,更可減少術後血腫的併發症。更重要的是,這種新式手術方式的耳膜修補成功率將近9成,跟傳統方式的成功率不相上下。隨著科技進步,中耳大部分的主要手術如鼓室成形術、聽小骨重建及中耳膽脂瘤均可由此方式進行。只是術中需要病患配合固定頭部不動,若非過度緊張的人格特質,可以採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有時候若病患較易緊張,則需要全身麻醉。

經由陳醫生解釋手術過程和術後配合事項後,管小姐當天就在局部麻醉下進行修補耳膜,手術過程管小姐更透過螢幕了解並掌握手術的進度,提升了手術滿意度。手術後管小姐聽從陳錦國醫師的建議,為了避免搭機造成耳壓過高影響術後耳膜修復,她選擇從基隆搭14小時的船到廈門,再搭3小時的車經深圳返回香港,雖然回家的路奔波勞累,但術後馬上恢復正常生活,兩次的回診也看到自己新耳膜的照片,以及聽力明顯恢復,都讓她相當開心,還把香港採訪她的新聞報導和醫療團隊分享,說還好自己找到了貼心的好醫師,讓她不用經歷手術動刀的痛苦,輕鬆開展嶄新人生。

更多病人故事
網站內容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依政府法律規定: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 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