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此閱讀pdf檔案
沈鼎文醫師
專長:泌尿影像診療、急重症影像診療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 影像診療科部主治醫師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
意外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數值偏高疑似罹患攝護腺癌
陳先生今年65歲,剛從公司退休,兒女為了孝順老爸,特別安排父親到醫院接受健康篩檢,意外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數值偏高,疑似罹患攝護腺癌,轉至泌尿科做進一步檢查。
攝護腺切片結果正常追蹤PSA數值持續偏高
陳先生接受肛門指診,攝護腺表面平滑無硬塊,醫師安排攝護腺切片,一週後切片結果出爐,完全為良性的攝護腺組織,陳先生以為終於可以鬆了一口氣三個月後陳先生至門診追蹤,PSA數值不但仍然偏高,還有些微上升,陳先生再次接受攝護腺切片,而第二次的切片結果還是只有良性的攝護腺組織。
醫師要陳先生三個月後再追蹤一次PSA,若仍異常就再接受第三次的攝護腺切片。陳先生很焦慮,自從意外發現PSA數值偏高後,就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醫師也很煩惱,PSA數值偏高,臨床上懷疑罹患攝護腺癌,卻無法證實。

攝護腺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終於證實了攝護腺癌
醫師與陳先生討論後, 建議陳先生先接受攝護腺核磁共振影像檢查,檢查結果赫然發現在攝護腺前方的位置,疑似有一個約兩公分大的腫瘤,這次醫師針對核磁共振影像中,發現疑似腫瘤的位置做了標靶切片,切片結果終於證實了攝護腺癌的存在。
接受治療 回復正常生活
醫師根據癌細胞病理切片、PSA數值、肛門指診、和影像檢查的結果,評估陳先生罹患的是中度危險性的侷限性攝護腺癌,考量到其年紀及身體狀況,建議陳先生接受攝護腺切除手術或放射線治療。陳先生選擇了手術的治療方式,術後恢復狀況良好,重新過著悠閒的退休生活。
核磁共振影像評估攝護腺癌分期的重要工具
過去攝護腺核磁共振影像檢查,主要的角色是在攝護腺癌確診之後,用來評估攝護腺癌的分期。
核磁共振影像能幫助醫師判斷癌症可能侵犯的範圍,評估腫瘤是否已穿出攝護腺的包膜,是否有侵犯鄰近的器官,以及是否有鄰近淋巴結或是遠處的轉移。
核磁共振影像導引 標靶切片新技術
近年來,核磁共振影像也開始被應用在還未確診罹患攝護腺的病人,部分的病人如陳先生一般,臨床上高度懷疑是攝護腺癌患者,但因為腫瘤長的位置,是在傳統切片方式不容易採樣到的地方,重複切片仍找不到癌細胞的存在,耽誤了診治的時機。研究發現,針對核磁共振影像中疑似腫瘤的位置做標靶切片,能彌補傳統切片方式的不足,提高攝護腺癌的診斷率,且對癌細胞惡性程度的評估也較傳統的切片方式準確,另外還有研究者指出,此技術於攝護腺癌的應用,有機會能增加診斷臨床上有顯著意義的腫瘤,並減少過度診斷臨床上無顯著意義的腫瘤。核磁共振影像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攝護腺癌的偵測、診斷及治療等各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能幫助醫師提供攝護腺癌患者更好的醫療服務。